歷屆系主任

郭坤土 教授


2019年中央化材將迎接50週年,回頭看看這50年,多少人的青春歲月、多少人的酸甜苦澀都交織在一起。每個人在這個地方各自經歷過不同的故事,彼此相互連接成一段跨越了50年的中央化材歷史回憶。從一開始的草創階段到現今的穩定發展也被一一記錄在這些回憶裡,若沒有當初那些人的打拼與奔走,或許就不會有現在的化材系。因此現任系主任︱︱李度教授,基於人們不該忘本的精神,有幸能夠邀請到中央化材(當年為化工系)的第一批教授,也曾經擔任過第二任系主任一職的︱︱郭坤土郭教授,來替這段歷史進行講述,希望透過文字記錄下郭教授的口述內容,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化材系,並使學生能深刻體會前人的辛苦。

初次見到的郭坤土教授是位有朝氣的人,也會使用智慧型手機,操作之靈活程度不比一般學生差。郭教授帶來了一本相冊,裡面有許多泛黃的照片,而當年拍照與保存的不易,更顯得這些照片的珍貴。郭教授挑選了幾張比較有意義的照片與我們分享。其中以荷花池為背景的那張合照,郭教授特別提到荷花池後面的建築物是當年的男生第四宿舍,後來改為女生宿舍(即現在已廢的女五舍),也讓我們看到了學校50年來不同的改變。

郭教授亦帶來了在他退休之際及接受訪談前所寫的一些紀錄,裡面記載了一路走來的歷程,還有校園建築物的演進。郭教授提到化材系的前身化工系成立於民國58年(1969),那是中央大學理學院在中壢市復校的第二年。之所以說復校乃是因為中央大學曾經歷一番搬遷,原址是在南京,經過一番動盪後隨國民政府搬遷來台,民國51年(1962)因應「國際地球物理年」,得在台復校,初期設址苗栗二坪山,成立「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並於民國57年(1968)遷址中壢雙連坡,恢復大學部並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當時只有土地而沒有建築物,大學部有地球物理系及大氣物理系,底下再各細分兩個組,共四班(第一屆),每班約40人。當年無校舍所可使用故借用了中壢高中教室上課,也讓我們明白當時的辛苦。

民國58年除了成立化工系,亦成立了中文系以及外文系,均各一班,每班約45人,三系皆隸屬於理學院之下。也擁有了三棟建築物,分別為科學館(現在的地科院)、科學館對面之學生宿舍以及宿舍另一側之建築(現在的松果餐廳),為當時的學生餐廳、福利社、郵局等。當時的行政單位包括校長室、人事室等以及新成立的系所則通通擠在科學館。

說起化工系的開端,郭教授提到化工系的草創始祖為︱︱李漢英教授。他原本是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經過他一番努力奔波,才成立了化工系。他邀請了淡江大學的陶晶華副教授來擔任中央化工的第一屆系主任。陶教授於母校台大化學另聘一名講師︱︱曹福寶來協助教學。而郭教授提到他能夠來到中央是一個因緣際會:他大學及研究所是在日本的東京教育大學(現名為筑波大學,是當時日本的第一所師範學校)就讀化學系。畢業後申請回台灣教書,卻沒有通過,最終前往美國明尼蘇達州擔任教職。第二年有幸認識一位旅美的博士班學生,得知了中央大學剛成立,迫切地需要招募新老師,因此於民國58年回國。而在當時願意回國教書的學者很少,乃因薪資較其他國家為低。後來由於國科會補助鼓勵大家回國,於民國60年開始陸續增聘學者,陳劉旺、商武、張銘遠、李烈申、李亮三等教授就是在這段時期被聘請回國。但教師數還是未能滿足學生所需課程之講授,因此向台大或就近的中原理工學院聘請兼任教授以彌補專任之不足。

郭教授是繼陶晶華教授後的第二任系主任,乃是因為陶教授接任系主任後不久,就因為身體不適而住院,因此交由郭教授來接任系主任一職。在初期階段的系經費只有十萬新台幣,但是光一台液位控制實驗儀器就要價新台幣十萬元,普化、有機之實驗藥品兩學期就要新台幣五萬元之多。校方雖有額外撥經費補助,但仍不足以負擔開銷,僅能使用臨時性的簡單型單操實驗室,克難型的物化實驗室及儀分實驗室。雖然郭教授簡單的為我們描述當時的狀況,但腦袋還是難以想像當年的情形。所幸經濟部補助新成立化工系的發展經費,建立較完整之儀器分析實驗室,改善了教學品質。之後因大學評鑑之關係,為了得到較好的評鑑結果,校方特別撥出約三百萬元之經費,建立較完整之單操實驗室。此後順利成立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等,而在這些克難時期貢獻最多、最辛苦的系主任為繼任的陳劉旺教授(任期完後不久即轉職台大化工系)及李亮三教授。

“Great things in business are never done by one person. They're done by a team of people.”

Steve jobs

感謝郭坤土教授願意來接受訪談,為50週年這項活動更加增添了色彩與意義。透過此次的訪談,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了解培養自己的系曾經經歷過什麼改變,讓我們這乘涼的後人記得:唯有前人篳路藍縷、胼手胝足才造就了現在的中央化材,不單單只是幾個人的努力而是集結了眾多人的力量。後人唯有持續地將這個系發揚光大才能報答他們的辛勞。在職場上能夠讓人聽到中央化材就覺得是一個十分傑出的系,打破既有的台清交成框架,成為職場上的優先選擇。

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我們都是中央化材的一份子。


 

 
 

李亮三教授


1973年,剛從臺灣大學畢業的李亮三教授和大部分的人一樣積極的尋找工作機會申請了許多單位,其中一個單位就是臺灣大學。他聯絡了他的指導教授,得知臺灣大學非常歡迎李教授回去教書,但當時李教授認為自己才剛畢業,準備及經歷皆不足以能馬上上台教書,因此決定先去就業而非教書,李亮三教授也非常幸運的在當時經濟不景氣的美國找到工作,並在美國待了一年多,而後因為居留證的問題而轉至加拿大工作。1976年時,李亮三教授決定回台灣工作,申請臺灣大學、中央大學、中油、中科院等等工作。李教授會申請中央大學是因為他的哥哥李冠清就讀中央大學物理系且曾擔任教務長,他告訴李教授當時中大環境不佳留不住人,不管哪個系都非常需要人,因此李亮三教授在哥哥的勸說下,開啟了李教授於中大的教書之路。

當時中央化學系尚未成立,化工系上很多老師都是化學背景而非化工背景,不只是環境不佳、人手也非常的不足,在這種情況下,中央化工真的非常難與別人競爭。再因緣際會下,李亮三教授36歲時當上了系主任,他實行與其他系主任不同的風格-團隊大於個人,於是他在任內自己開著車帶著其他老師以中央化工的名義挨家挨戶的拜訪了許多單位,其中他們拜訪了中科院及中研院,經過這些努力,外界開始覺得中央大學不太一樣了且對於中央化工有更多的了解。再加上當時的國科會主委劉兆玄正積極的推動臺灣研究環境,更促使了中央化工研究環境的進步,在教學以及研究的並進下,打響了中央化工的名號,而不再只是台、清、成。

李教授告訴我們當年他最忙的時候身兼多職,其中提到他是教育部專科學校評鑑的化工組召集人。他回想起當年所有科系的總召集人石延平教授打電話給他,希望他當化工組的召集人。李教授認為其他學校有更資深化工背景的教授應該會更適合,也同時害怕自己無法勝任。但石延平教授告訴他:「我在,你怕什麼。」可見,石教授十分信任他。就這句話讓李教授欣然答應擔任這個職位。他認為無論在任何職位,「公正」是最重要的事。因此第一次評鑑時,李教授直接指出學校的缺點並公正地向學校科系提出建言。雖然當下或許會遭受質疑但他欣慰並帶著一點點驕傲地說:「之後的評鑑每個學校都進步很多耶!」

李教授認為努力不是單靠一個人或特定一群人就能有成效。任何人,只要是身為中央的一份子,無論是老師、教職員或是學生都有義務為了中央大學一起努力。只有大家都一樣努力,整體實力才會平均的提升。「為明天做準備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熱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能應付未來的唯一方法。」

期許中央大學未來一切都更好。


 

 

于樹偉 教授


于教授一九六九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化工系且於一九七五年取得美國杜蘭大學化工博士學位。杜蘭大學常被譽為「南方春藤」,與艾默理大學及范德堡大學齊名,是一所著名的研究型私立學校。1983~1994年間擔任中大化工的教授,專長為化工程序控制及模擬。於1988年接觸國科會的大型防災計畫,因而踏入工業安全的領域,當時國內的工業安全觀念剛開始萌芽。1994年他受邀至工研院安全衛生技術發展中心擔任主任一職,開始全心投入工安衛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于教授在工研院服務12年,初期從化學工業安全開始,專注於化工製程安全的推廣。二oo六年於國立中央大學環工所擔任專任教授,主要學術專長及研究專題為製成安全管理、風險管理及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目前于教授為財團法人安全衛生技術中心董事長,提供安全衛生整合技術以及管理系統服務,對於政府部會的優質智庫與財產永續發展有極大的貢獻。

  于教授在訪談過程中不斷的提醒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且扎實化工的主要基本科目,例如:單元操作、輸送現象及熱力學等,于教授認為這些科目在往後的職場受用無窮,並且為化工產業的根基。正所謂莊子所言:「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若基本功不扎實,地基不會穩固,以此地基往上再蓋東西,勢必也不會穩固。除了這些基本的科目以外,于教授也提到英文的重要性。一切學問沒有速成的,尤其是語言,因此他仍不停止的閱讀英文文章,也利用開車時間收聽英文有聲書。由此可見于教授是一位非常有上進心的人,他甚至每周都有閱讀商業週刊的習慣,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楷模值得大家尊敬以及學習。

 

 

魏嘉鎮 教授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吉鴻昌

魏嘉鎮教授人相當地侃侃而談,一旦打開話匣子就會滔滔不絕,讓我們得到了很多故事。

魏嘉鎮教授服務於中大十二年,但不是一畢業後就到中大任教。畢業於成大化工,在成大修完學士及碩士的課程後,服完了兵役後,再當了兩年的講師,之後就到美國田納西州的范德堡大學讀生化工程博士,讀了兩年又八個月後歸國。當時因為畢業於夏天,回來的晚,但當時已有了家庭,必須得擔起養育照顧家庭的責任,因此迫切的需要有一份工作。後來透過在東海大學認識的人的幫忙才在東海先任教了一年。而後又以副教授的身分來到中央,因為當時的中央有提供宿舍,為了家庭於是又轉回中央大學任教。

在中大的十二年裡,有六年的時間是擔任系主任一職。為系上盡心盡力地付出,將老舊的廁所改建成新式的沖水系統,還推動「化工核心工程計畫」,針對三大點進行︱︱物理化學、單操實驗、廢水處理廠,也聘請了幾位技術員,甚至精儀中心的誕生也與他的幫助有關。他們作為施肥的一代,灌溉將實現的樂園,讓後代享受幸福。若沒有他們所投入的養分,後人難以享受到現在有的幸福。

離開中央後,過了幾年因為聯合工專要捐給教育部成立技術學院(現今的聯合大學前身),因此被邀請去那裡當了校長,一待就是六年多。再來自己去申請國科會的企劃處,審核過關在國科會擔任兩年的處長,期滿後就退休。魏教授說道在他求職的生涯中,僅有兩次是自己去申請的,一次是中大教授一次是國科會,可見他是相當受到眾人的器重,才會一直受邀去擔任要職。離開國科會後,於民國九十一年到九十四年間在亞東技術學院擔任校長,而後先後到杏華生技及和康生技擔任總經理一職,目前的身分是和康生技的顧問。

問起魏教授對系上的期許,他回答道:希望系上注重課程規劃,老師應該多花一點心力在教書上,這點與徐新興教授的意見相同,對基礎教育所投入的心力應該要再加強。魏教授更加提到關於課程有跨學期的,要特別注重前後的連結,不要講重複的東西。另外還要多訓練學生找資料以及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提早社會化。除了專業領域的教育外,也希望能多培養學生的社會教育面。他認為現今學生在社會教育這方面有明顯不足,如果可以希望學生能多多的見世面,不要活在升學主義底下,認為單憑一張文憑可以打天下。見過世面後,也就不會把自己局限在小格局裡,不再憤世嫉俗,與人為敵。以此共勉之。

每個人都有十五分鐘成名的機會,因此不要把難得的機會送出去,也不要認為閃耀是某些人的權利。記住,所有人都是一顆星星,都有閃耀的權力。別自陷囹圄,覺得自己做不到,請相信人有無限的可能。

 

 

徐新興 教授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

雨果《笑面人》

採訪之初先請徐新興教授簡單說一下自己的學經歷。大學一開始他讀的是師大化學系(1964年畢業),因為家中貧苦的緣故來到了在苗栗的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書,缺乏這方面背景的他很辛苦的才考上。後來化工系在招募老師,而曾是地球物理研究所一員的李漢英教授知道徐教授的化學背景因而將他以講師的身分邀請進中大化工來。一提到講師,才了解到當年的講師地位是相當低下的,要負責監考以及在教授上課的時於一旁旁聽,有點類似於現在助教做的事。民國64年(1975)年在陳劉旺教授當系主任時期,跟著陳教授一起做高分子而開啟了另一扇大門。之後到加州柏克萊大學分校擔任訪問學者,接著到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當研究員,取得博士學位後於民國82年(1993)回國,一回國不久後即當上系主任。民國91年起(2002)轉任服務於萬能科技大學擔任教務長一職,民國93年(2004)聘請其接任萬能科技大學校長。

徐新興教授提到最初師生彼此間的關係相當密切,乃因當時的研究風氣還沒有那麼盛,且教授都相當的年輕。然而當是遇到的困難是老師們都待不久就離開,原因是因為資源不足,出走的老師多認為無法發展。資源不足也造成了學生在上課的困難,當年很多實驗都是以現有的材料拼拼湊湊出實驗裝置。愈是艱困的環境,愈能成就一個人。當時化工系的學生都相當優秀,儘管環境不好卻還是有一番大成就,相當的不容易。化工系開始起步得多感謝李亮三教授,在他當系主任時期,大量的增聘新老師,學校的師資得以開始蓬勃發展。

談起對系上的展望,對於教師的部分徐教授說:在他那個時候,老師們的教學能力都很強,因為研究做的比較少的緣故,並且有比較多的時間與大學部的學生交流,而不只是專注於自己的研究主題。教書也是老師很重要的一個責任,勿忘重要的責任與義務,期望系上的教授們能多花點心思在教學上,以培養更優秀的學子。他說身為老師應該要心胸寬大,當學生的成就青出於藍時不該嫉妒,而是應該以寬闊的胸襟去看待。比言教,徐教授認為「身教」更為重要。《UP學》作者馬歇.葛史密斯說:「以身作則,道理很簡單,但絕不容易」。光用說的並沒有什麼信服力,最後只會因為講了太多道理,管了太多事情而被討厭,那不如以身作則,自己就是學生的一個能效仿的對象。

對學生而言則是希望能養成閱讀的習慣以及興趣的培養。要學著靠自己去吸收新知,而不是一味的等著老師教授,而且課堂上能學到的雖然都是自己專業領域的東西,但是在未來的大時代裡,若只滿足於單一領域的知識,那勢必很快就會被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淘汰。身為高智慧生物,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是我們能思考,但是如今人工智慧崛起,因為比人腦更能快速地處理複雜的計算,因此漸漸取代過去人們往昔較為機械化的工作。現在我們還能贏人工智慧的只剩「創意」,如果缺乏創意的話就等著被這個社會殘忍的淘汰。「任何一個有知識的人,只要在4或5年內沒有學習新知,就會跟不上時代」知名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為此下了如此的註解,我認為相當符合徐教授所言。

另外,徐教授亦說道:成績的好壞並不是判斷人厲不厲害的標準。也許這個學生只對某一個領域的某一區塊感興趣,所以才導致他在同領域類的其他項目表現不如預期。要說他不是個天才嗎﹖若單就他喜歡的領域來說她可以發展的比任何人都好,可謂是一枚天才。論其他的,他就什麼都不是。全部都考量的話他根本不會被劃分到「厲害的人」的清單中。

對於教學部分徐教授認為傳統的單向教學,學生只聽老師授課,啟發性很少,對於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的訓練也較弱。徐教授期許系上能有更多的雙向教學課程,訓練學生思考、表達能力,老師也能夠從學生的話語中得知學生哪裡的觀念不足進而去加以補足,彼此相互學習成長。

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跟徐新興教授暢談感到很愉快,每訪問完一名教授,從他們身上的故事得到了更多的啟發。聽他人的故事可以促使自己成長,少走了很多彎路。在日本被譽為「經營之聖」、日本第二大電信公司「第二電電」(後改名KDDI)的創辦人稻盛和夫說:成功的方程式是思考╳熱情╳能力,很符合徐新興教授提到對系上的展望。

期望在未來我們大家都能有一番成就。

 

 

周正堂 教授


幾十年前,從美國學成歸國的周正堂教授,同時收到來自成功大學及中央大學的邀請,聽聞以前讀書時期的同儕說過:「中央大學的校園很美麗。」周教授當時也考慮到要就近照顧母親,因此選擇中央大學,為中央化工(當時名稱)開啟了新的一頁篇章。

教授說過,一直以來,本系的學生素質良好且穩定,系上一直著重於工程領域的必修課程,教授們更一直灌輸給學生們程序觀念的重要。因此,本系的畢業生在工作尋找上一直都相當具有優勢,不論是在任何工業相關的行業,都能見到校友們的蹤影。

在民國90年,也是周教授的系主任任期內(民國85~91年),系上教授認為材料科學已經成為一項學界的趨勢,以及化工在材料方面也有一定的重視。再者,當時中央並無材料研究所,學生卻大部分進入半導體業工作,包括蝕刻跟黃光。故周教授召集了系上教授討論,並經過一系列的評估,最終決議招進材料科學專業的教授,並將系名改為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藉此改變讓本系能夠更上一層樓,使本系的專業層面擴大。

對於現在化材系的發展,周教授以兩層面為我們做了分析,一是學生,二是老師。中央化材每年招進的新生都非常優秀;本系的老師和其他學校不同的特點是,本系老師年齡分布均勻,因此能保留既有年齡高老師的經驗,也有為本系灌輸新知識及活力的年輕教授,這兩大特點都是中央化材系目前的優勢。教授也希望本系的學生能走出化材系領域來多跟他系互動,交流彼此之間不同的看法,了解別的領域的特性及邏輯,讓跨領域的互動從業界提升到學界。教授在此提醒了我們,這不一定是上對下的帶動,學生也能夠自己帶動跨領域,藉由共同修課或者合作舉辦共同活動,都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同時也能拓展人際圈,可謂一舉數得。

也因此,我們好奇詢問教授,對於過去哪位學長姊有過深刻的印象,教授便提起一位畢業多年的學長──張世昌學長,有著與人容易相處且做事認真的特質,學長更憑此特質申請上國外大學。回國後,收到來自龍潭蘋果研發中心的邀請。教授一直記得,張學長在學時不只是鑽研知識,也在各個活動方案積極參與,藉由活動提早體驗社會,才讓他有準備在社會中更有方法去面對困難。

最後,教授列出五項對學弟妹的期望:

1. 大一開始精讀英文。

2. 加強語文能力。

3. 盡力進修專業。

4. 一定要找一個自己喜歡的社團,提早體驗社會。

5. 如果有機會,修個戀愛學分吧!

「Do your best. 凡事只求盡力,不求結果。」

周正堂教授一再提醒,事情做了,就盡力去做吧,別在事後,才後悔為何當年不勇敢的去做。

 

 

陳文逸 教授


「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2002年,也就是陳文逸教授擔任系主任的那一年,系上很多不同的作為是由那個年代具有客觀的環境以及系上主觀的教授們共同建立。而陳教授個人在從事行政工作時,比較注重文化層面以及其他同仁與同學對系上的認同感,例如當年的系徽跟系旗,都是在陳教授擔任系主任的時候完成的。是由教授以及同學老師一起參與,一起參與設計競賽,一起投票,最後完成了到現在都還在用的系旗和系徽。而系徽的完成,讓系上很多教授在日後上課時候都會將系徽放進上課的投影片,也就是達到了文化的一部份。而現今系主任也用心,將系旗的顏色(橘色)放在我們的生活中,將這個文化傳承下去。陳文逸教授也常在在系務會議,把系上同學以及老師得到的獎項,給予鼓勵,讓同學老師間互相支持,讓系上建立起感情。

將我們系的名稱從化學工程學系,改為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也是陳文逸教授的一大貢獻之一。在2000年的時候,政府推動知識經濟,台灣的半導體與電子業開始起飛,相較之下,傳統化工業較為弱勢,加上中央大學在該年代也沒有材料系,因此教授們決議從改變系上名稱進而引導整個化工系的改變,將化工跨領域到材料。在那時候台灣的客觀環境下,產業開始電子化,材料就成了搭起電子產業與傳統製造的橋樑,將化工結合材料中的無機、有機、金屬、固態物理等,使化材的學生們將知識結合經濟,參與更多產業。這些功勞必須要感謝系上很多的教授一起推廣,例如:蔣孝澈教授、曹恆光教授、周正堂教授等。 除此之外,陳文逸教授認為系上修的課程比較多,壓力可能比較繁重,但是學生可以不用擔心材料與化工有課程上失衡的問題,如果將大二、大三的課程修完整其實可以不用擔心材料所的準備不足。化材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對未來的規劃會更多元。

對於現今我們系上的改變,陳文逸教授說:「提到系館,是我們永遠的痛。」因為當年沒搶到五年五百億的計畫。他也希望以後可以經由大家的規劃捐款將系館做一些改變。而提到了學生的改變,這兩年下來教授從悲觀變成了樂觀,不管是同學的積極度上面、語言上面、對社會議題上的參與都讓教授刮目相看,教授體會最深的是他許多的專題生願意參加國際會議,並用英文去表達自己。

在這50周年的紀念下,陳文逸教授有話想對系上的人說:「五十周年的五十是一個成熟的數字,我們的眼光應該更遠、志向更大,化材系生日快樂。」

而對於學生在課堂上的期許,教授認為老師與學生都要很用心,教學相長,學生多發問,老師的興致就會被啟發,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很重要的一個模式。做一個好的筆記也是教授認為對學生很有幫助的一個方法,也就是上課需要花精神在上面,就算失神了,教授也希望同學勇於舉手,教授很願意再講一次。其實教授自己也參加過很多社團跟運動方面的事務,如果可以跟老師建立起一個好的互動,而跟自己建立好的學習方法,就會發現自己有很多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蔣孝澈 教授


深耕中央大學多年的化材系蔣孝澈教授,已在本系服務了四十餘載。他同時也是在台復校後的第三屆中央化材的大學長,憶起在中大的求學期間,當時一個班有四十幾位同學,卻沒有女生,因此會與女生較多的系進行聯誼。當年的他上課往返於科一館與工一館之間,全校七百多人都需住校,所以彼此都認識。當時教過他的老師有李漢英教授、郭坤土教授等,其中對他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李漢英教授了,他說,李老師是少數留日化工博士,時常從台中坐火車來中壢上課,不辭辛勞地一上就是連續三小時。

蔣孝澈教授是中大在台復校的第三屆校友,1982年冬天回台灣接了第一份工作,憶起當年回母校任教的情形,學校是二月份才開學,但他前一年的秋天就前來報到,開始準備開學第一堂工程數學的課程,在沒有薪水的情況下辛苦備課三個月,沒想到開學才三個禮拜就教完了。問到當年為何選擇回到母校任教,蔣孝澈教授說,因為當時的薪資待遇還不錯又配有像別墅一樣的宿舍,所以就接受了這份工作。當時因有余傳韜校長的幫助,蔣孝澈教授獲得了許多計畫,也買了許多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在余校長的任內,延攬他當課外活動組主任,曾主辦雲門舞集、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來校表演等活動,回響熱烈。任內也經歷了一場學運風波,一方面在課外活動主任時,要面對爭取校園民主和言論自由的學生。另一方面也曾擔任教師聯誼會長,參與爭取學術自由和校長遴選。之後在劉兆漢校長的任內,擔任了主任秘書,依然經常與老師或學生溝通,也持續進行校園自治的改革。

他說「正因走過這段動盪時期,中大才得以更穩健而踏實。」

元老級的蔣孝澈教授,在化材系深耕多年,他認為中大化工系,有別於他校,在於基礎科學化學領域很強,可以快速跳脫傳統石化產業,改朝新興領域如材料和生物科技發展。因此不但促成了化工系更名為「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更努力吸引國際優秀人才加入中大行列。

六○年代臺灣經濟正要起飛的年代,因民生工業發達,化工科系很熱門,熱門到不易找到願意擔任教職的專業人士。因為許多學有專長的人,都投身到業界。蔣孝澈教授說,班上大部分的同學畢業之後,不是參與產業建設,就是自己開工廠當起大老闆,繼續往學術發展者則寥寥無幾。

問到最近系上課程有什麼需要改善的地方,他表示現今的世界一直不斷地變化,在學分的增減上可以暫時不修,但在內容上需要因應時代變遷而汰舊換新,他說「網路時代的來臨,許多知識自行上網學習即可,以後AI與Big Data將會改變人類的學習模式,在學校的學習應求新求變。」

最後提到對未來期許,他回答道,對台灣的未來發展感到堪憂,世界持續在變,必須跳脫出舊有的思維,不應該整天追著KPI,整個研究風氣需要改掉。工作就是他的興趣,蔣孝澈教授秉著中大人特有「樸實」精神,似乎註定與中大有一段不解的情緣,將他的人生黃金歲月都奉獻給中大化材。

 

 

陳郁文 教授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唐•韓愈《增廣賢文》

今次我們邀請到之前擔任過系主任的陳郁文教授,詢問關於在擔任系主任時的看法,以及對於化材系五十周年的想法。

在陳郁文教授擔任系主任時剛好是四十週年,當時有邀請許多系友回來共襄盛舉。除了各項活動外,也讓系友們了解目前中央化材的狀況。同時教授有明確指出反對系刊的發行,理由為其成本高,前期準備時間久且不環保,許多同學都只是一次性閱覽,且觸及率太低。教授表示現在是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可以多多利用網路媒體來擴散資訊,跟上時代的腳步才能有良好的發展。

對於化材系五十周年,教授覺得不能只讓系上的同學知道,要讓全校、學術界、工業界知曉。這是屬於中央化材的大事,應該提前做準備,將中央化材的硬實力、軟實力展現在眾人面前。硬實力像是可以在系館門口換上五十週年的布幕、百花川旁的佈告欄也可以貼上宣傳海報、校園內放置旗子、學校網站上也可以發有關五十週年的新聞稿。軟實力可以將近幾年的辦學成果展列,得獎的論文、教授的各項事蹟都是可以展出的內容。

同時教授表示五十周年不只是展現實力的時刻,同時也是重新凝聚系友的機會。可以利用電郵通知系友五十週年,辦理聚餐聯繫感情,也舉辦了球類競賽、系內唱歌比賽。邀請傑出系友舉辦座談會,分享人生經驗等。重新凝聚各屆系友的感情也是此次五十周年工作的重點之一。

教授表示要對自己有自信,不要害怕。所有化工及材料必修課都要好好學習,因為每門課背後都是前人的心血結晶,而且每門課既然存在,就有其存在的意義。從基本的大一微積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學,到更進一步的大二工程數學、物理化學、單元操作、輸送現象,大三的化工與材料熱力學以及大四集大成的程序設計。每一門課都要扎扎實實的學習,這樣之後到了研究所鑽研時才有相當的實力,更甚者到了就業時,能依靠自己的真材實料並掙得該有的薪水。

另外,教授也提到一位學生應該要懂得玩的時候玩,該讀書都時候就應該好好讀書,不要因為活動而放棄課業,當個會玩又會讀書的人。兩者都應該要兼具,不要執意走一端,讓身心調劑以及學業發展雙管齊下,屬於自己的學生生涯將燦爛無比。

 

 

曹恆光 教授


曾經擔任系主任的曹教授,在其任期中,對系上做出了許多貢獻,其中有三樓教室的整治,像是現在的公共空間,其實原本是一間普通的教室,但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活動空間,因此將其改為開放空間;自習室的成立,則是因爲曹老師希望學生在系館有個讀書空間,不必專程跑去圖書館,所以就在系館開拓一個讀書空間,還有學生會定期管理,讓教室更舒適也保護學生安危。 系學會總部是由曹教授建立,由於平時教室不一定有空閒時間給系學會,所以曹教授特別建立一個空間給系學會專門討論事情、放置各式器材。除了教室整治外,在制度上也貢獻極大,由於曹教授希望學生能夠聽懂每堂課程,因此特別規定每個課程都要有三位助教,助教不只在課堂上幫教授及學生,若學生課堂後還是有所疑惑,還可以到系辦去請助教特別開助教課,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學生辦活動常常會有些狀況,曹教授為此特別規定活動必須有指導老師,如此一來,學生若有不懂之處都可以找指導老師,也讓舉辦活動較不會有危險。此外,教授也建立學生事務會議和系主任座談,這兩個會議都可以讓系上教授與學生有個溝通的橋樑,並且將系上的問題都提出,除了教授會仔細地說明原因,學生也可以藉此更深的知曉系上的事物,讓師生關係更加和諧。 而曹教授對於剛進化材系的新生,有兩點想要分享給大家。第一、是希望學生在大一時要好好的熟讀普化,因為普化的內容大家早已熟能生巧,藉此可以練習看懂原文書,即使有些許的不懂之處,但只要經過老師講解,就容易融會貫通,大一的必備工作正是學會如何讀原文書。第二、剛進大學大家難免都會想要好好的玩樂,但要知道大學玩樂之餘,也要好好的安排時間顧及課業,而會玩又能讀書才是真正的大學生活。

 

 

徐敬衡 教授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禮記•曲禮》

這次採訪的對象是之前擔任過系主任的徐敬衡教授,我們也非常高興能在課後時間和教授交流關於他的人生經驗。

教授在開頭就表示,在他擔任系主任的期間,他首重教授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在教授當系主任時,一位研究生在論文上已經備感挫折,失去了動力,而他的指導老師卻沒注意到這點,依然繼續著進行著原本的實驗。這位對自己的實驗失去熱忱、對撰寫論文心灰意冷,最後則無法繼續下去。對於那位學生而言,假設他已經對自己的論文迷失了方向,那麼要完成一份論文對他來說本身就是困難的事。就算最後有成品,出來的結果也未必是好的,更何況還有時間壓力。所以身為系主任時,徐教授有時也扮演著師生間潤滑劑的角色,鼓勵學生堅持到最後。他也希望系上所有教授在專注於研究時,不要忘記去關懷自己研究生的想法,這才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教授認為系上要有具體和長遠的規劃,這樣不只可以吸引校友回來,還可以進一步得到金錢上或者各方面的貢獻。最後,教授也有提到他任內舉辦了全國化工年會,雖然主辦時倍感壓力,但多虧所有教授的幫忙,才能讓這個活動圓滿結束。

談到教授對於化材系學生的看法,教授希望學生有著耐操的特性,不要一昧地抱怨,應該『多走一里路』,多付出且不要求報酬,這麼做就顯得更特別和具有競爭力。而且他也認為在職場上不單單只是知識上的競爭,更是「態度」上的競爭。對於人脈的培養,是一定必要的。但惟有態度對,才是人脈關係能擴展且持久的主因。同時,他也鼓勵學生出國看看世界,轉換環境,不僅是學習語言,更是打開個人視野、擴展對一些事物有新看法的機會。

我們也同時詢問教授對於學生在課外時間參與各式活動的看法。教授表示支持學生跑活動,學生在跑活動時可以學習一些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如:提升EQ和培養軟實力等等。徐教授也有表示跑活動可以培養態度。學習如何正面影響他人,而這些態度有助於日後在職場上解決人際關係的問題。教授表示在不影響課業的前提下適度的跑活動是有益的。

最後,教授語重心長地說現在的學生往往容易被牽著鼻子走,時常沒有自己的主見以及想法,尤其是未來對自己的期許及規劃。大部分的人都是事到臨頭了才開始去詢問其他人的意見,然後未經深思熟慮便一股腦地向前衝,直到後悔時才發現為時已晚,所以提早探索並搞清楚自己想走的路非常重要。此外他也建議大家要去開拓自己的視野,現在我們在台灣,接受到的資訊有很大部分是被媒體篩選過的,這也往往是我們思想被侷限、跳脫不了傳統的框架而被束縛著的原因,無形中這也是讓大家無法勇於追尋各自夢想的最大阻礙。雖然出國進修不一定是必要的,但有機會出國要好好把握。畢竟出了國,能夠接受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化思想,說不定將是改變一生的關鍵點。

  懇切的希望各位學生前途似錦,祝福大家。

 

 

李度 教授


「若無某種大膽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識的進展的。」

—愛因斯坦

李度教授在擔任中央大學化材系主任已年滿一年的時間,在其任職期間,系上有許多人事更動,例如幾位教授以及在工程館任職的技師準備退休,其中包括蔣孝澈教授。為了配合教育部所推動的capstone course(綜合課程),開設程序控制課程給予大三以上學生修課,力邀中原大學的陳榮輝教授擔任授課教授。更開設製藥概論課程,邀請東洋製藥的總經理胡宇方博士擔任授課教授。教授為了開發學生的多元知識,增添生物發酵實驗課,指派徐敬衡教授教導學生如何釀造啤酒,讓學生從中學到關於生物反應器的知識,或者能夠從中獲得創業靈感。在制度方面,開放TA課課程,讓學生們擔任課程助教並從中學習,在之後跟隨教授的學習路途會更順利。但李度教授指出,現今環境不如從前,想找適合的教授來指導並不容易,因為留學人數變少,回來台灣任教的老師也很少,故在尋找師資上花費許多心力。

對於當前化材系教學空間的相關規劃,教授表示目前正極力推動美化教學空間計畫,並且配合化材系創系五十周年系列活動,推動「系友回娘家」,以及整頓教學與美化環境來接待外賓,來達到整個化材系門面的改善。李教授更考慮到節能減碳的重要性,故在目前任職的一年多內,先將耗電的儀器以及冷氣機等等汰換,來達到節能的目的。目前主要行動包含:工四館洗滌塔整頓、節省能源支出、化材系公共空間綠化以及環境美化、推動垃圾不落地等等。

對於化材系日後的規劃,教授認為學生需要更多與他人的交流才能更進一步拓展自己知識領域,故想要製造機會讓學生與學者交流因此主辦WorkShop,使學生的未來有更多無限的可能。面對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教授也鼓勵學生考英文多益測驗。不管是在職場上抑或是未來出國留學都有很大的幫助。李教授並持續促進重量級教授規劃特殊課程,以開闊學生視野。邀請來自法國結晶大師Prof. Gerard Coquerel及韓國結晶工程巨擘Prof. Woo Sik Kim擔任本系的講座教授。教授也指出,希望未來化材系主要以精進生物科技方面為目標,發揮化工知識並且運用在生物科技上。

談到對於學生課外活動的看法,教授表示非常支持學生跑活動。在學生時期時常幫國際事務處舉辦活動,主要是辦理派對規劃,舉辦多場大型派對活動。教授認為課外活動有很多機會認識別人,包括聯誼,給學生有機會跟異性來往,支持推動健康的聯誼交流。希望從活動中學到的東西在未來能夠有所發揮,也要有餘力來回饋社會。

教授也同時指出當前整體學習環境的變化,古人主要從錯誤中學習,雖有進步但是不快。直到現代,文字記載方法的進步,讓資訊歷史能夠傳遞到下一代,但也改變了學習方式,變成知識導向學習。以前人們需要靠親自體驗來獲取知識,現在只要用手機網路就能得到輕易獲取知識。學生要改變單靠背誦的學習方法,要往創新的方向走,增強吸收效率及應變能力、訓練表達能力,重點就是必須不斷學習,不怕困難。

最後教授總結,希望各位同學能要懂得創新,在這求新求變的時代,唯有自己趕得上時代的腳步,才能趕上潮流的脈動。